帮西贝骂战引反噬?华与华“丑广告”遭骂,销量却暴涨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5-09-24 22:40  浏览量:2

2025年9月,西贝预制菜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罗永浩直接在网上说西贝“挂着现制的羊头,卖预制菜的狗肉”,西贝老板贾国龙也不怂,回怼说“预制菜本来就是行业趋势”。

本来是品牌和公众人物的争论,结果西贝背后的营销顾问华杉跳出来了,说质疑的人都是“网络黑嘴”,还让贾国龙“硬杠到底”。

这话一出来,网友不光骂西贝,还开始扒华杉背后的华与华公司,一扒才发现,咱们从小到大躲不开的那些洗脑广告,居然全是他们搞的。

顺着这个骂战,大家才突然意识到,华与华早把广告铺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你路过蜜雪冰城,会听见“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歌;小时候看电视,“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一出来就知道要换台;累了想喝功能饮料,脑子里会冒“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说实话,这些广告我第一次听、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觉得土得掉渣,甚至有点烦,但架不住听多了、看久了,买东西的时候居然会下意识想起它们。

华与华是华杉、华楠两兄弟开的公司,主做品牌营销。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把广告弄成“魔性款”,哪怕被骂“丑”“没审美”,也能帮客户卖爆产品。

就说蜜雪冰城吧,没和华与华合作前,也就是个普通的平价奶茶店,合作后推出了那个圆滚滚的“雪王”形象,再配上那首像儿歌一样的广告歌。网上骂这歌“没水平”的人一大把,但架不住大家都在翻拍、改编,相关视频的播放量随便就破亿。

结果呢?蜜雪冰城的门店越开越多,现在都超过3万家了,连上海的年轻人都愿意排队买,还被调侃成“检验是不是真上海人的标准”,要是不嫌弃这“土味”,那才是懂性价比的“实在人”。

还有田七牙膏,当年都快倒闭了,找了华与华之后,就搞出“拍照大声喊田七”的点子。现在看觉得有点尴尬,但在当时,不管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拍照,喊一声“田七”成了潮流,牙膏也跟着卖疯了,一年就卖出去4亿支。

中国餐饮里门店超万家的品牌就6个,除了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是靠口碑自然火,剩下的蜜雪冰城、华莱士、正新鸡排、绝味鸭脖,全用过华与华的服务。你说奇怪不?大家一边骂这些广告“辣眼睛”,一边又忍不住被吸引,最后还乖乖掏钱买。

华杉有句话特别招骂,说“有审美能力的人不存在”。当时网上吵翻了,觉得他看不起大众审美。我倒觉得,他可能是故意说这话引争议,毕竟争议也是流量。

但客观说,华与华的广告确实没走“唯美风”,比如给某辣条设计的包装,红配绿的颜色,图案还特别夸张,有人投诉说“会带坏孩子审美”,但辣条的销量还是涨了不少。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大家越嫌弃,这些广告反而越管用?

本来想觉得,广告就得做得好看、有格调,大家才会喜欢才会买。后来发现,华与华根本不按这个套路来,他们抓的是另一个点,嫌弃也是一种情绪,而且比喜欢更让人记得牢。

你想啊,看到一个唯美的广告,可能会说“挺好看”,但转头就忘了;可看到一个让你觉得“丑”的广告,你会忍不住吐槽“这什么玩意儿”,吐槽的时候就等于把广告内容又记了一遍。大脑就是这样,对负面情绪更敏感,看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东西,会自动“加深记忆”,生怕下次再碰到。

脑白金的广告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是华与华做的,但逻辑和华与华一样。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话被骂了十几年,还年年被评为“最差广告”,但长辈们买保健品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还是脑白金,销量常年第一。

还有恒源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放了个十二生肖广告,“恒源祥,鼠鼠鼠”“恒源祥,牛牛牛”,重复了十二遍,观众都说“听着烦,想砸电视”,但恒源祥的知名度一下就上去了,当年的销售额也涨了不少。

华与华其实把这点摸得透透的,他们不管你喜不喜欢广告,只在乎你记不记得住,会不会买。

消品和奢侈品不一样,奢侈品要靠“美”建立品牌形象,得慢慢来;快消品要的是赶紧卖货,越多人记得,买的人就越多。哪怕你买的时候心里还在吐槽“这广告真土”,但只要掏了钱,华与华的目的就达到了。

现在大家刷手机,平均3秒就划走一个视频,那些精美的广告很容易被忽略,但华与华的广告不一样,因为“丑”得突出,你会下意识停下来多看一眼,就这一眼,就够了,他们管这叫“屎里淘金”,虽然难听,但挺实在。

还有个心理学现象叫“纯粹接触效应”,意思是哪怕一开始讨厌一个东西,看久了也慢慢接受,甚至产生好感。比如东鹏特饮的广告,“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一开始觉得很直白,没水平,但跑长途的司机、熬夜加班的人,看久了就会觉得“好像喝这个真能提神”,慢慢就成了习惯。

华与华就是利用了这点,把广告反复放,哪怕一开始被骂,放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甚至会觉得“虽然土,但挺管用”。

其实说到底,华与华被骂“反噬”,本质是大家用“审美标准”去要求“商业广告”。广告的核心是卖货,不是艺术品,尤其是快消品,要的是效率。

华与华服务的品牌,目标用户大多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居民,这些人买东西更看重“实在”,太复杂的审美反而没用。比如汉庭酒店的“爱干净,住汉庭”,简单直接,大家一看就懂,复购率自然就上去了。

我觉得没必要把华与华的模式说成“审美堕落”,这更像是一种商业选择。他们没去抢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审美市场”,而是抓住了下沉市场的“实用需求”。毕竟不是所有人买东西都看广告好不好看,更多人看的是“这东西我认不认识”“好不好用”。华与华就是帮品牌做到了“让大家都认识”,哪怕是靠被骂的方式。

当然,这不是说广告可以完全不管审美,只是不同品牌有不同需求。华与华的争议,其实也给广告行业提了个醒:怎么在“让大家记住”和“不让大家反感”之间找到平衡。

但至少现在来看,华与华的“反套路”还挺管用,骂声没断,生意也没断,这或许就是商业最真实的样子,不看你有多“美”,只看你有多“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