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骂战引深扒,华与华被揪出?这些魔性广告全是他们的手笔
发布时间:2025-09-24 19:36 浏览量:5
餐饮品牌西贝在一场围绕“预制菜是否应标注”的讨论中,逐步演变成了一场品牌公关风波。西贝掌门人贾国龙在直播中强烈反对预制菜的妖魔化,并表示“西贝从不使用预制菜”。但这番言论却因为缺乏明确界定而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质疑。就在这场讨论逐步升级时,一位关键人物的出现,让事件走向了意想不到的方向。
这位人物就是华杉,西贝的品牌营销顾问。他在社交平台上为西贝发声,批评“网络黑嘴”,并鼓励贾国龙“硬杠到底”。这一发言不仅没有平息争议,还引起了网友对华杉背后公司“华与华”的深度关注。
华与华,全名为“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由兄弟二人华杉与华楠共同创立。这家公司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操盘过多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广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蜜雪冰城的“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这支广告曾经因为旋律洗脑,被网友戏称为“精神污染”。但它的传播效果是极为显著的。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田七牙膏。在2000年代初,田七一度销量下滑、濒临停产。华与华接手后,推出“拍照大声喊田七”的洗脑口号,一年就卖出了4亿支牙膏。还有脑白金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恒源祥的“羊羊羊”,这些都曾被评为“最差广告”,但销量却异常坚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些被大众集体吐槽的广告,反而能成为了品牌增长的关键策略。
从传播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看,人类大脑对带有情绪的内容更敏感,尤其是负面情绪。当人们对一个广告感到厌烦或者反感时,大脑正在对这个信息进行反复加工。这是因为处理“嫌弃”这种情绪的,是杏仁核,一个与“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关的脑区。
一旦这个区域被激活,人的注意力会集中,心率上升,情绪波动增强。这种状态下,大脑对信息的记忆能力显著提高。哪怕你觉得广告“low”,但你记住了它。这对广告主来说,已经达成了核心目的。
广告的目标从来不是让人喜欢,而是记住并促使行动。尤其是在快消品行业,转化率和即时消费是关键指标。这也是为什么华与华长期专注于快消品领域,田七牙膏、东鹏特饮、汉庭酒店、蜜雪冰城、正新鸡排、绝味鸭脖等品牌,几乎都使用过他们的服务。
很多人认为,华与华的广告拉低了大众审美。但这个说法,忽略了广告的基本功能是商业传播,而不是艺术创作。
在信息极度碎片化的时代,一条广告是否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是第一步。“美”的广告通常温和、克制,但“丑”的广告往往更具有侵略性。它能打断用户的滑屏节奏,让人停下来,哪怕只是为了吐槽。
比如“恒源祥羊羊羊”,虽然被大量网友嫌弃到“想砸电视”,但广告播出后,品牌认知度飙升,销量也明显增长。从传播效率的角度来看,这种广告是成功的。
广告行业内部也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传统4A广告公司追求高审美、高创意,但在中国广阔的市场中,这种方法往往难以覆盖下沉市场。而华与华的策略,则是以极低的理解门槛和极强的记忆刺激,实现大规模传播。
很多批评华与华广告“土、low”的声音,往往来自一二线城市的中产或者白领,但是他们并不是这些快消品牌的核心用户。品牌真正依赖的增长动力,往往来自三四线城市乃至乡村市场。
这部分人群的审美、认知方式、接收信息的习惯,与城市白领完全不同。越是简单、重复、口语化的广告,对他们越有效。他们不需要精致的视觉设计,只要能听懂、记住、信任就足够了。
这不是审美的堕落,而是商业策略的调整。广告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品,而是为多数人传递信息的工具。
西贝的骂战只是一个引子,它让公众重新看到了华与华,也重新激起了对“魔性广告”的审视。
广告的终极目标是“让人记住”。在如今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被骂,未必是坏事。能引起人们情绪波动的内容,才有可能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