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不是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4-04-22 11:17 浏览量:3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导入一个全国性的品牌,只需要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现在没有上亿元根本不行。并非中国如此,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市场上导入一个品牌的成本大概是1000万美元,到1997年的时候平均成本已经上升到7500万美元。在品牌导入成本高涨成为全球趋势之际,那么多家喻户晓的中华老字号在市场上消失掉,实在是可惜。
但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老字号称号本身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的道理。老字号过去的成名,主要依靠的不是品牌体系的成功,而是独特的技术支撑。现在的集体败落,则是由于受到先进技术发展的冲击,无法招架层出不穷的替代品。对于传统的手工工艺,既不能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又不能向现代技术转换,说明这些老字号并不具备把过去的核心要素转化成文化的能力,只会习惯性地躺在老祖宗的襁褓里。既然不能形成特殊的内涵,自然就枉谈老字号是品牌了。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当中,恒源祥不是做得最好的,但可以说做得恰到好处。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市场条件下,不是单凭最好的原料、设备、质量和专卖店,就可以成功发展品牌的,而是需要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去实施、运行。在市场中,恒源祥找到了前人从未尝试过的模式,我们把它称作为虚拟的特许加盟,从而创造、改变了绒线行业的盈利模式。
1987年,“恒源祥”的全部家当只有100多平方米的营业场地、两辆黄鱼车和大量积压的库存绒线。可以说,那时的“恒源祥”是一个穷得只剩下称号的老字号企业。“恒源祥”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就是因为对“恒源祥”注入了品牌元素。在那基础上,借力现代企业的营销理念和模式,通过市场经济赢得了生机与活力。
现今活得比较好的老字号,无不是将字号升级为品牌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它们时刻都在努力地寻找传统特色与现代消费的最佳结合点。比如说,百年药店杭州胡庆余堂看到老百姓喜欢吃炖鸡,就把鸡和枸杞等中药材一起炖,然后包装成一小包一小包的销售。这种对市场的敏锐把握,离开品牌意识的修炼,简直无法想象。
创造一个品牌不是要将其僵化固定,而要根据市场形势不断调整到与时俱进的状态,这几乎是没有疑问的。任何品牌自从创造出来之后,就不会再单纯的按照经营者的意志为转移,只有主动以消费者为基础,才能不断地提升品牌价值。任何著名的品牌,也无不是对市场变化敏捷把握的成果,然后让它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宝洁公司的“帮宝适”是全球尿布市场的第一品牌,现在大约占有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帮宝适”在1956年刚问世时,可并没有这样的好运。由于定价比其他品牌的高,消费者并不接受“帮宝适”。在那种情况下,宝洁公司没有单纯的降价,而是在降价同时把尿布破天荒地打入连锁超市,改变了像其他品牌那样把尿布放在药房销售的惯用分销策略。于是,“帮宝适”的销量大增。销量增加降低了生产成本,进而又通过降价增加了市场份额。
- 上一篇:恒源祥家纺老总不谈羊羊羊 只谈涨涨涨
- 下一篇:别再让刘瑞旗头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