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首演引发轰动

发布时间:2014-04-22 11:17  浏览量:3

前晚,根据著名作家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的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曾经百乐门歌舞升平的繁华,张叔平别出心裁做工精细用料考究的各色旗袍,还有在如今的上海街头少有听到原味正宗的上海话,《永远的尹雪艳》以一个传奇女子的传奇经历拉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上海的历史风情画卷,被白先勇钦点为尹雪艳不二人选的黄丽娅表示,“尹雪艳是上海的一种象征,骨子里有其他城市没有的精神,尹雪艳是上海的尤物。”

那些年,上海的绝代风华

百乐门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永远的尹雪艳》大幕启开伊始,映入人们眼帘的便是那矗立在舞台上的辉煌宫殿,奢华璀璨的吊灯、婀娜摇曳的舞姿,瞬间便将观众带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衣香鬓影,灯红酒绿。

作为故事绝对的女主角,带着几分仙气的尹雪艳以一袭低调奢华的银白色旗袍亮相,当她款步走下台阶眼角微抬莞尔一笑,便毫无争议地轻巧拿下“舞国皇后”的桂冠。而关于尹雪艳和她的那些传奇,也从经理门童诚惶诚恐的神色、太太小姐略带醋意的言谈以及那些将其视为“梦想”的大亨眼神中,渐渐丰富和完整。黄丽娅的表演如白先勇期待的那样举重若轻,轻描淡写间将尹雪艳的“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一展无遗。她穿梭在各色人等中,每到之处必然引来众生瞩目。

除了百乐门外,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还再现了国际饭店云楼等颇具上海风情的标志性地点,令观众徜徉在上海的历史画卷中,直到走出剧场,仿佛呼吸到的也是当年的空气。

那些年,上海的吴侬软语

全剧演员除了要讲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外,一举一动都要有标准的上海味。三位男主角——分别扮演徐壮图、王贵生、洪处长的胡歌、黄浩、梁伟平一出场,皆是西装革履,发型油光可鉴,或手持雪茄,或戴一副金丝边眼镜,活脱脱一派上海大亨群像图。

剧中最让人惊艳的当属胡歌,这个游走在“仙剑”、“轩辕剑”等若干魔幻电视剧中的“大侠”,在褪去了坏坏酷酷的耍帅、无厘头式的搞笑后,多了份“上海男人”的内敛、婉约和担当。从在百乐门初遇尹雪艳时的情窦初开,到台北再相逢时的笑谈自若,他所饰演的徐壮图自血气方刚的愣头青到睿智熟男的演变,也正是胡歌作为影视剧当红明星,屹立影视界仍然如日中天的奥秘所在。更让人惊讶的是,在经过短期集训后,胡歌这个“上海俊男”的家乡话也是突飞猛进,台上他和“老上海”们对话已然是“无缝嫁接”,全然没有“八零后”上海话的疙里疙瘩。而他在演技上的多变和爆发力也让观众连连喝彩!

当然,除了胡歌,表现极具颠覆性黄浩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个每晚在新闻坊中准时露脸的好男人,摇身一变就成了台上斜叼雪茄、说话结巴、却又挥金如土的王贵生。号称要把尹雪艳用水晶链子牵回家的他,可谓是美人群下臣中第一个甘愿为其牺牲的男人,出场虽然只有短短两场戏,却让人对这个粗俗却真情的男人多了一份不舍。

那些年,上海的衣食住行

《永远的尹雪艳》并没有仅仅只是重现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而是连上海的标志性吃喝也有所涉及。全剧的时间地点跨度很大,从上海到台北,尹雪艳和一众上海太太把上海的吃喝玩乐都带到了台北——她们打着麻将,讨论着晚上的饭局,黄金虾、醉蟹、炝虾……一道道菜名报上来,已经馋倒了不少上海观众,还有老半斋、德兴馆、王宝和这些如今依然鼎鼎有名的上海菜馆,光说名字就令剧场里弥漫起了浓浓的上海味道。

剧中最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应该就是张叔平设计的旗袍了。在白先勇的原著中,“九尾狐”尹雪艳始终身着素白旗袍,与其他舞女的香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她迷倒一众上海大亨小开的原因。而黄丽娅一出场便艳压群芳,一身银白色旗袍,手摇檀香扇,袅袅婷婷地走来……整场演出中,她换了好几套旗袍,但基本上以素白为主,每一套都看得人心神动摇。

除了演员的旗袍外,剧中所有的道具也严格按照老上海风情定制,留声机、桌椅等所有微小至细节的道具都处处体现出了上海的味道,令观众得以一窥当年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的品格和文化风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