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前故宫古丝绵被与世博蚕丝被亮相恒源祥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4-04-22 11:17 浏览量:4
220多年的蚕丝堪比新丝绵
由恒源祥家纺生产的世博蚕丝被与古丝绵被交相辉映
恒源祥家纺总经理贾瑞起向故宫科技文保部原副主任曹静楼研究员颁发捐赠证书
目前,距今220年的故宫古丝绵被捐赠和世博指定产品海宝蚕丝被上市在恒源祥博物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关注。
在世博会倒计时30天之际,故宫科技文保部原副主任曹静楼研究员向恒源祥博物馆捐赠的故宫古丝绵被是由10件乾隆皇朝的御林军铠甲内的丝绵所做成的。据曹先生介绍,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文革”中,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纷纷被下放、改造和靠边,掌控大权的“革委会”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一些文物因此遭到毁坏,3000套乾隆御林军铠甲便是其中一项。1973年,我国被“文革”折腾了7年,物资十分匮乏,棉花和布匹短缺。故宫为改善600名员工福利,院领导打报告给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因院制宜”,将每件御林军铠甲折价5角,每位员工限购5套。当时院“革委会”规定,员工买到的绵甲不得保留原状,一定要拆开,只能取其中的丝绵使用。曹静楼夫妇都在故宫工作,所以咬咬牙花5元钱买了10套盔甲。回家后,遵照规定,把它拆散取出丝绵稍作加工后,就缝制了这条丝绵被,一直使用至今天。经上海市纤维检验所检验,这条丝绵被选用的是100%桑蚕丝,专家表示,经过220多年的历史,虽然蚕丝略微泛黄,但其柔韧性仍保持较好,依旧松软保暖,效果不差于新丝绵,令人称奇。
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历史悠久, “古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令中国的丝绸传遍天下,闻名世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叩开世博会大门的第一件展品便是“湖丝”(浙江湖州南浔附近的辑里镇,盛产湖丝,一根白净而柔韧的桑蚕丝能承七枚铜钱而不断)。1851年,12包“荣记湖丝”送往伦敦世博会,并荣获金奖,成为中国在世博会的历史破题,随后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中国蚕丝再度赴展并重获金奖。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蚕丝被生产企业的恒源祥集团,得到如此一条珍贵的文物级的古丝绵被,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追溯恒源祥的历史,创始人沈莱舟先生的母亲在老家吴县东山便依靠养蚕为生。沈莱舟16岁来到上海,民国16年(1927年)与人合伙开设恒源祥人造丝绒线号。后在沪西创办恒源祥公记染织厂,抗战胜利后又开设鼎新染织厂,生产真丝面料、印染棉布等,用于服装、丝绵被的制作,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面料与填充物用于制作蚕丝被。可以说,恒源祥生产蚕丝被的经验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在2009年末,恒源祥蝉联中国十大蚕丝被品牌,至2010年3月,恒源祥蚕丝被的销售量已突破100万条,得到了业界与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在捐赠仪式上,由恒源祥家纺产业集团生产的世博会指定产品蚕丝被同时亮相。绣有海宝的新时代蚕丝被与220年前的古丝绵被的对话,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东辉说,恒源祥是个纺织行业的老字号企业,在2010年世博会即将开幕之际接收这件珍贵的文物捐赠,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条“丝绵被”将成为人们对百年前丝绵质量研究的参照物,同时它还是古丝绵被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写照。
中国国家清史编委会副主任,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诚如、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东辉、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旗等参加了此次捐赠仪式。据悉,在世博会召开期间,游客将有机会在世博园区内的特许商品专卖店中在一睹古丝绵被风采的同时,也可以选购一条绣有海宝的世博蚕丝被以作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