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商帮(二十五):近代洞庭商帮的丝绸业、纱布业

发布时间:2025-10-06 16:50  浏览量:1

近代上海,洞庭商人除了做买办、进洋行、办钱庄之外,更是在“商兴则民富、民富则国强”的实业救国理念影响下,致力于国货的开发、推销。

洞庭商人在经营布业、丝绸以及烟糖杂货等行业领域也业绩斐然,较为典型的有万氏、朱氏、金氏等。

洞庭商帮实业救国,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力图打破洋商垄断局面。

丝绸生意是洞庭商帮老本行。

大本营转移至上海后,经营这一行业的依旧不乏其人,且在上海丝绸界颇有地位和影响。

洞庭东山人朱献淮(1880-1936年)早年在上海承父业,开设恒兴顺、公信泰等丝栈,大力向海外推销国产丝绸,为振兴中国的蚕丝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多次担任同乡会会长,为同乡利益尽心竭力。

1923年,朱献淮与席启荪等7人发起创办东山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促进家乡林、牧、副业发展。

经营纱布业的洞庭商人也为数不少,最早以此起家的有万梅峰。

东山人金锡之(1881-1960年),名基应,幼年读私塾于家乡。

少年时由同乡席微三带往上海浦东川沙县典当为学徒,后任上海日商取引所(交易所)理事长。

自立门户,设公茂纱号,经营棉花、棉纱、棉布和美孚石油。曾一度被推举为上海纱业公会会长,其经营发迹时,家财号称“百万”。

1921年,在其老宅建造春在楼,又名雕花大楼,至1925年竣工,造价17万银元。(年黄金价每两49.5元,折算黄金3741两)其工程之大,被誉为“江南第一楼”。这一事实表明纱布业在那时确是非常赚钱的行当。

在东山镇西施巷河畔建造的春在楼,因其大楼内外处处雕花,俗称雕花大楼。

2006年,雕花楼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叶明斋创建振华纱厂。(另一说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振华纱厂由吴祥林(买办),创办于上海,资本近四十二万元(资本:419600元)。工人曾达七百余名。)

也有说法是,在上海开办第一家纱厂--上海振华纱厂---是东山人叶振民。

邱玉如创办中国第一染织厂,且自织布匹,为上海钱业、布业界领袖。

张紫莱开过多家呢绒织布厂,均获得成功。

翁巷村沈莱舟因家贫,14岁到上海一家洋货号当学徒,其间自学财会与英语。四年后满期,经同乡介绍入汇丰银行当职员,月薪80块银元,还有各种优惠的待遇。因条件太优越,一年后他反炒老板“鱿鱼”,替一家商号当推销员。两年后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所有业务一人兼之,为洋行推销人造丝。

接着在金陵东路开办“恒源祥”绒线店,数后年发展成毛绒公司,直接从外商手里进购毛绒线。

后来又创办“裕民”毛绒厂,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生产出质优价廉的“小囡”、“双洋”牌绒线,风靡市场,打破了国外舶来品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在上海滩被誉为“绒线大王”。

另外,湖沙人徐子星(字介启,徐介启)、徐六笙在沪经营的棉纱业效益甚丰,1933年,徐介启以10万银元购买东山著名的席家花园,并更名为启园。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上海的各个商会中,任会长的洞庭商人有10多位。他们无论是当买办,做职员,还是开设银行、办工厂,均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适应时代的潮流而前进。

洞庭商帮创办的这些民族企业,对民族工业兴旺以及上海经济繁荣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的棉花业、米粮业、糖业、酱业、木材业、海味业、药材业、皮毛业、食用油业、杂货业、地产业等行业,也都活跃着洞庭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