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恒源祥文学之星”获南京大学免试直通
发布时间:2014-04-22 11:17 浏览量:3
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给澳门赛区获奖者颁奖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给香港赛区获奖者颁奖
恒源祥集团总经理陈忠伟给获奖者颁奖
恒源祥文学之星获得者高高举起奖杯
恒源祥集团总经理陈忠伟接受主持人访问
下届文学之星主办城市主办单位代表挥动会旗
4月18日,2010年度“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隆重举行,171位从全国25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3000万参赛中学生中脱颖而出的“写作高手”,在两天的赛程中,经过听说读写及现场演讲的种种考验,最终有20名中学生荣获大赛最高奖项——恒源祥文学之星,成为3000万中学生中的“王中王”。
在此次颁奖典礼上,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给所有“恒源祥文学之星”们一个更大的惊喜:南京大学将给所有20名荣获“恒源祥文学之星”自主招生的免试直通名额。参赛学生直呼:实在太给力了!
“恒源祥文学之星”即兴演讲秀真功夫,专家:演讲是最好的作文!
据了解,以“绿色主题,文明梦想”为主题的2010年度“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25个省市的超过3000万名初高中学生竞相参加。经过历时半年的层层评选,最终,171名初高中学生脱颖而出,参加此次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争夺最终仅有的20个大赛最高奖项——“恒源祥文学之星”。
但是,171名“作文能手”此次在南京却遇到了新问题,大赛组委会在17日的总决赛环节中专门增设了现场即兴作文,通过随机抽取话题并在几乎没有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即兴演讲。 “作文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但目前学生的作文过多地停留在纸面的表达,忽略了演讲这一最好的作文形式。作文大赛的这一创举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本次总决赛特邀嘉宾、著名作家赵丽宏谈到现场作文的形式时这样说道。
南京大学为“恒源祥文学之星”大开绿灯,免试直通惹争议
颁奖典礼上南京大学文学院还与大赛组委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继去年南京大学成为“恒源祥文学之星”高校培训基地后,又一次更紧密的合作。同时,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在颁奖典礼上宣布:南京大学将给所有“恒源祥文学之星”获得者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免试直通证。
刚刚获得“恒源祥文学之星”的高三学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难掩心中的兴奋:“南京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文学殿堂,如果能获得免试直通证,那实在是太给力了!”
但并非所有人对“恒源祥文学之星”获得南大免试直通这一消息感到高兴,仅仅凭借一篇作文,是否就真的能判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达到了自主招生的要求,是许多教育专家提出的核心问题。
对此,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兴无丝毫没有担心。“去年暑假期间在南大举办了恒源祥文学之星的夏令营,期间这些中学生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他们的文学功底,更是他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徐兴无坦言,“恒源祥文学之星虽然是中学生,有些学生甚至还在初中阶段,但是从他们的作文和现场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和活力,甚至超过了南大的本科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给恒源祥文学之星免试直通名额的原因。”
而与此同时,对免试直通这一“高考捷径”,部分学生家长对“恒源祥文学之星”能够获得这一“特权”虽然表示了莫大的欢迎,却对“恒源祥文学之星”产生过程的公平性提出了担忧。一名落选“恒源祥文学之星”的学生家长直言:“作文不像数理化,得分的高低完全掌握在评委的手中,仅凭一天半的考查,对评判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高低还是略显不足的。”
对此,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作文大赛命题与评审委员会顾问顾之川谈道:“历届参与到全国总决赛的学生都是经过了包括学校、县市和省级赛区等3个层面的考查,可谓万里挑一,同时,全国总决赛的形式也包括了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的综合考查,今年还特别加入了现场演讲的内容,能够通过这一系列考查脱颖而出获得“恒源祥文学之星”的学生,一定是有真功夫的。”
作文大赛的平台作用显现 “恒源祥文学之星”将成当代中学生的“新偶像”
早在2007年7月召开的“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专题研讨会上,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就曾有过这样的畅想:未来的“恒源祥文学之星”一定要,也一定能够成为当代中学生的典范和楷模。
当时的与会者不免对这样天马行空的遐想付诸一笑。但是,短短4年不到的时间,通过大赛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恒源祥文学之星”高校培训基地在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建成,这一目标的实现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而在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围绕着“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主旨所搭建的巨大社会资源平台。
此次南京大学给予“恒源祥文学之星”免试直通的名额,不仅对“恒源祥文学之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但是其更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消息对全国3000万中学生的激励作用。当然,成为“恒源祥文学之星”绝非单单依靠一篇作文就能“一劳永逸”,他需要更多发自学生内心的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以及对同辈群体的影响。
当然在现有的资源平台上,要使“恒源祥文学之星”真正成为当代中学生的典范和楷模,显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在未来,作文大赛将更广泛地积聚能够广泛、深入、有效推动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各类资源体系。
我们始终相信,在未来的“恒源祥文学之星”中,一定能够诞生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定能够诞生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一定能够引领当代7000万中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未来,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