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作者成群结队 未成艺术家易变工匠

发布时间:2014-08-05 16:00  浏览量:4

恒源祥香山美术馆馆长陈明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暑期档艺术院校大学生获奖会、博览会层出不穷,青年艺术家项目一下子成了艺术圈喜闻乐见的焦点。7月19日与20日,北京美术馆和798等地就为青年艺术项目“打擂台”。艺术界大打青春牌,背后离不开商业推手,将青年创作者烘焙成一时的香饽饽,对其一生发展究竟是好是坏? 近日,“2014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展并举行了颁奖典礼,同期“2014北京大学生艺术博览会”也在798等地举行。一时间,艺术界鼓起青春旋风,然而,喧嚣之下,青年艺术项目品牌的含金量也频频遭遇质疑。

成名过早沦为工匠?

观察这一轮的青年艺术家冒尖过程,风光背后,有着商业机构的战略野心,本意提拔青年艺术家,做着艺术培育的初衷一脚踏空。揠苗助长而成的青年艺术家遭遇一捧一杀,容易迷失创作方向。2006年至今,今日美术馆的“大学生提名展”将一批年轻艺术家类似唐诗、周松、刘攀武、马永强、张文荣、陈希、曲音、李晓静、郝量等推向前台。可以说,早期的“大学生提名展”中,每一次获奖名单的颁出都为艺坛输入了新鲜血液。然而时至今日,随着青年艺术项目的增多,艺术家重复出现在多个舞台上,名目繁多的各类奖项让人们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度开始分散,让品牌含金量也遭到稀释。

恒源祥香山美术馆馆长陈明指出,当下社会逐渐关注青年艺术家群体和他们的艺术,尤其是艺术品市场表现出对青年艺术家空前的热情,这都是好事,这预示着中国画坛的活力和进取精神。但对于市场过分的“青年画家作品热”还是要冷静对待。在陈明看来,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在飙升,明星画家“来不及画”成了自我炫耀的资本。比润格高低,比成交额,比出镜率成了这些青年画家的全部追求和功课,全变成了“无心无意”的手工批量制作为要务,画室成了生产车间。“我觉得,市场的炒商为了赚银子是在用金钱毁掉这些后生画家的才华。演艺界那套‘造星’机制移植到绘画界来,是画家和藏家的悲哀开始。更是审美需求群的悲哀。”

商业颁奖挖掘潜力?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称,从去年到现在自己担任评委的青年艺术项目便不少于10场,为此今日美术馆方面也曾想过在这一项目上是否还需要前行,但后来不少反馈显示每种奖项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奖项还得看能否走出较为活跃的艺术家。

中国当代水墨领域新生代的代表画家郝量,2008年在今日美术馆的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获奖名单上获得了铜奖。这一奖项的获得,保住了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郝量当时就说,如果没有这个奖,这行(做画家)我就不做了。为此这种鼓励是很重要的。试想没有这个奖,我们就少了一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反例也同样存在,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邱瑞敏讲起自己的一名学生扼腕痛惜,“现在好像青年艺术家有市场,各种奖项太多了,有的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往往是不利的状态。我记得那时候有个学生一年级获了一个奖,后来上课不踏实,之后就无声息了。”

美术史论家、画家朱国荣主张,从现代商业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青年更有发展的潜力。“其实现在青年的作品价值肯定是低的,但发展后利润空间是大的。”朱国荣还认为,青年的东西和时尚更加有联系,和商业更加有联系,当代艺术实际上和商业是分不开的,但商人重利不重义是要尽可能阻止的,发挥他们的商业价值无可厚非,能够长期培养青年艺术家才是正道。

过早定论是否合适?

去年9月,某奢侈品牌创立的亚洲艺术大奖入围展在外滩美术馆举办。据称,新锐艺术家中的获奖者能获得30万元奖金。照理,当代艺术应该是开放性、草根性和反保守学术体系,但现在国内某些所谓“当代艺术”已然成为自我封闭的小众化圈子,几套低智的把戏翻来覆去地表演。

本是未成年的实验性艺术,却急吼吼地组织“学术”来盖棺定论,本是艺术的萌芽阶段,却要包装成为高端洋气的奢侈范,以能够匹配上奢侈品者的档次和品位。

策展人、青年画家庞飞感同身受:“我自己先是在刘海粟美术馆的萧海春的高研班,又到画院的高研班学,最后又参加了画院的艺术沙龙。正是有这样三个学习机构,像阶梯赛一样对我的帮助,才有了现在这个成绩。”他直言现在的项目非常丰富却鱼龙混杂。“北京那边问题相对多一些,而上海这边也有一些,最大的问题都是华而不实。”

面对大环境,庞飞略显无奈,“其实这个现象的初衷还是好的,但是和社会上任何现象一样,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我觉得还是要青年艺术家自己,眼光放长远一些,耐得住寂寞,对自己的艺术路程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进修和学习方式。”艺术市场的浮躁,安放一张安静的画案都是奢侈。后生画家要有定力地做到“两耳不闻市场,一心做好学问”才是要紧之事。对青年画家的抹杀或捧杀,都是在毁掉年轻人的才气与前途。

标签: